2025年8月26日,科技媒体曝光了iPhone 17 Air的核心配置,这款定位“超薄旗舰”的机型将首次搭载苹果自研的C1基带,但遗憾的是,它将成为首款不支持毫米波网络的iPhone。这一决策既体现了苹果在基带自研道路上的技术取舍,也折射出其在5G时代对成本、功耗与市场覆盖的深层考量。
技术解析:C1基带的性能与短板
iPhone 17 Air搭载的C1基带,与2025年2月发布的iPhone 16e同款,是苹果自研基带战略的首个成果。其技术参数包括:
制程工艺:采用4nm芯片制程(核心部分)和7nm射频收发器,能效比显著提升;
网络支持:兼容Sub-6 GHz 5G(4x4 MIMO)、千兆级LTE及2G/3G网络,但不支持毫米波5G;
峰值速率:Sub-6 GHz频段下,5G峰值速率约4Gbps,远低于高通X75基带的7.5Gbps;
功耗优化:苹果宣称C1是“iPhone史上最节能的基带”,配合A19 Pro芯片的智能调度,可优先处理关键数据流,降低延迟并提升续航。
市场影响:毫米波缺失的利与弊
毫米波网络虽能实现超1Gbps的下载速度,但其覆盖范围小、穿透力弱,且部署成本高,目前主要在美国等少数地区商用。iPhone 17 Air放弃毫米波支持,带来两大影响:
成本与定价:C1基带的自研降低了对高通的依赖,预计iPhone 17 Air的起售价将更具竞争力,但可能因“阉割版”配置引发争议;
用户体验:在Sub-6 GHz网络下,iPhone 17 Air的连接更稳定、功耗更低,适合日常使用,但在需要高速下载的场景(如大型文件传输)可能受限。
苹果策略:自研基带的长期布局
苹果选择在iPhone 17 Air上首次搭载C1基带,背后是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
技术试水:超薄机型用户基数较小,适合作为自研基带的“试金石”,为后续迭代(如2026年支持毫米波的C2基带)积累经验;
生态协同:C1基带与iOS系统的深度整合,可实现智能流量调度,例如在游戏时优先保障低延迟,在视频播放时降低功耗;
成本控制:自研基带有望降低整机成本,为未来中端机型(如iPhone SE系列)的普及铺路。
行业对比:与高通基带的性能差距
尽管C1基带在能效和稳定性上表现优异,但在关键指标上仍落后于高通:
峰值速率:高通X75基带支持7.5Gbps,而C1仅4Gbps;
网络覆盖:高通基带支持全球更多5G频段,包括毫米波;
成熟度:高通基带经过多年优化,在弱信号环境下的表现更稳定。
用户反馈:续航提升能否弥补毫米波缺失?
社交媒体上,用户对iPhone 17 Air的配置反应两极:
支持派认为,Sub-6 GHz的广泛覆盖和低功耗更实用,尤其适合非毫米波覆盖地区的用户;
反对派则吐槽“苹果在5G时代开倒车”,并担忧未来软件更新可能暴露基带兼容性问题。
结语:iPhone 17 Air的C1基带之选,是苹果在自研道路上的重要一步,也是对5G市场需求的精准取舍。当超薄设计与Sub-6 GHz网络结合,当自研基带与iOS生态深度协同,苹果不仅打造了一款“续航强、信号稳”的机型,更向行业证明:在5G时代,技术路线的选择比盲目堆料更重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