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气象台发布航空港区暴雨红色预警信号:近3小时青年公园站降水量达96.2毫米,预计未来3小时降水持续,总量将超120毫米。这场突如其来的强降雨,不仅是对城市防汛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更折射出郑州在经历2021年特大暴雨后,防灾体系建设的显著成效。
预警升级:从“蓝色”到“红色”的应急响应
根据《郑州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标准》,暴雨红色预警意味着“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此次预警发布后,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立即启动三级应急响应,要求全市停产、停业、停课、停运,并暂停集体户外活动。这一系列举措,与2021年“7·20”特大暴雨期间的信息滞后形成鲜明对比——当时郑州市平均降水量达622.7毫米,而预警发布却存在明显延迟。
科技赋能:精准调度与实时监控
在郑东新区应急指挥中心,大屏实时显示着全区重点部位的积水情况。工作人员通过应急指挥平台,将“龙子湖南路和明理路出现轻微积水”的指令瞬间直达属地办事处或城管、水务等责任单位。这种“科技+人力”的防汛模式,在2025年已实现全域覆盖。数据显示,本轮强降雨应对中,类似指令已发出7份,有效指导了重点区域的积水抽排作业。
市民参与: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范”
暴雨中,郑州街头的暖心场景频现:外卖小哥、保安、交警手拉手组成“人桥”,泡在水中接应病人家属;市民主动捞起排水口垃圾,加速积水消退。这些自发行为,与2021年“7·20”期间的信息混乱形成对比。当时,京广路隧道因积水导致车辆被困,而如今,隧道已加装19条人行逃生楼梯,并配备实时监控系统。
历史对比:从“灾难”到“经验”的蜕变
2021年“7·20”特大暴雨,郑州市因降水超历史极值,导致地铁5号线被困、京广路隧道成“死亡隧道”。而此次暴雨红色预警的发布,标志着郑州已建立“预警-响应-处置”的全链条防汛机制。据郑州市水利局数据,2025年全市排水管网清淤完成率达98%,易涝点整治率达95%,较2021年分别提升30%和40%。
当最后一轮降水逐渐停歇,郑州的街道开始恢复通行。这场暴雨红色预警的发布与应对,不仅是对城市防汛能力的一次检验,更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从2021年的“灾难记忆”到2025年的“有序应对”,郑州正用实际行动证明:一座城市的韧性,不仅体现在钢筋水泥的坚固,更体现在面对灾害时的从容与智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