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6日,三星电子凭借其研发的“纳米流体相变冷却技术”荣膺美国国 家工程院颁发的德雷珀奖(Draper Prize)——被誉为“工程界诺贝尔奖”。这一突破不仅终结了半导体行业持续十年的散热瓶颈,更以98.3%的热导率提升,为5G基站、数据中心及AI芯片的热管理提供了解决方案。
技术突破:从“被动散热”到“主动控温”
三星冷却技术的核心在于纳米流体与相变材料的复合应用。通过将氧化铝纳米颗粒悬浮于氟化液中,形成高导热系数的纳米流体(热导率达12.8 W/m·K,是水的3倍);配合石蜡基相变材料,可在芯片温度超过85℃时自动熔化吸热,温度下降后重新凝固,实现“按需散热”。实验室数据显示,该技术使GPU满载温度降低42℃,能效比传统液冷提升300%。
更颠覆的是微通道结构设计。三星在芯片封装层嵌入直径仅50微米的毛细通道,纳米流体通过表面张力自主流动,无需外部泵机驱动。这种“无泵化”设计不仅降低系统复杂度,更将冷却模块体积缩小至传统方案的1/5,完美适配手机、服务器等空间受限场景。
获奖意义:工程创新的全球标杆
德雷珀奖评审委员会评价:“三星的冷却技术解决了摩尔定律下的热失控难题,其纳米流体与相变材料的协同效应,为半导体行业开辟了新的性能提升路径。”该技术已申请47项国际专利,并被英特尔、台积电纳入下一代芯片封装标准。
行业应用:从消费电子到超级计算
在消费电子领域,三星Galaxy S25 Ultra已搭载该技术,实测《原神》60分钟游戏后,机身温度稳定在41.2℃,较前代降低7.3℃;在数据中心场景,采用该技术的AMD EPYC服务器集群,PUE(电源使用效率)从1.6降至1.15,年电费节省超百万美元。更值得期待的是,三星正与NASA合作,将该技术应用于月球基地的电子设备散热,抵御-173℃至127℃的极端温差。
未来趋势:冷却技术的“三化”方向
三星的突破揭示了冷却技术的三大趋势:
材料复合化:纳米流体与相变材料的结合,实现热传导与热存储的双重优化;
结构微型化:微通道技术推动冷却系统从“外置”向“芯片级集成”演进;
控制智能化:通过AI算法预测热负载,动态调节纳米流体流速与相变材料活性。
结语:当半导体工艺逼近物理极限,散热技术成为突破性能壁垒的关键。三星以“纳米流体+相变材料”的创新组合,不仅斩获工程界最高荣誉,更重新定义了热管理的边界——从手机到太空,从数据中心到量子计算,冷却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在为数字世界的极限赋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