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慧城市以“数字加速度”狂奔时,老年群体正成为被技术浪潮抛下的“慢行者”。202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突破3亿,如何让科技从“冰冷的工具”变为“有温度的帮手”,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命题。
技术适配:从“触控交互”到“无感服务”
上海静安区试点“适老化智能终端”,通过AI语音识别技术将复杂操作转化为自然语言指令。例如,独居老人只需说“我要订餐”,系统自动匹配社区食堂并完成支付;杭州推出的“大字版政务APP”,将字号放大至传统界面的200%,并简化功能层级,使老年用户操作步骤减少60%。更关键的是,深圳部署的“无障碍导航系统”,通过声波定位技术为视障老人提供厘米级路径引导,让科技真正成为“感官延伸”。
服务下沉:构建“15分钟数字帮扶圈”
北京朝阳区建立“智慧养老服务站”,配备专职“数字辅导员”手把手教老人使用健康码、预约挂号等功能。更创新的是,武汉江汉区试点“时间银行”模式,年轻志愿者帮助老人完成线上操作可积累积分,兑换未来自己的养老服务。这种“互助式数字反哺”,让技术学习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赋能”。
政策护航:从“技术标准”到“人文规范”
2025年修订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首次将“适老化覆盖率”纳入强制考核项,要求所有新建智慧社区必须配备线下服务窗口,保留现金支付、纸质证明等传统服务渠道。更值得关注的是,杭州出台的《智能终端适老化设计规范》,明确要求语音交互响应时间不超过1秒,误操作率低于5%,从制度层面倒逼技术向善。
科技跨越数字鸿沟的关键,不在于让老人“适应技术”,而在于让技术“适应老人”。当智慧城市在设计中多一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文考量,科技才能真正成为连接代际的桥梁,而非制造隔阂的围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