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际智能交通联盟(ITSA)与中 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智能交通系统与智慧城市国际学术会议(ITS-SC 2025)在杭州圆满落幕。来自32个国 家的600余位学者、企业代表与政策制定者,围绕“全域协同·数治未来”主题,共探智能交通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技术前沿: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
会议首次设立“全域交通数字孪生”专场,清华大学团队展示的“城市级交通神经网”模型引发关注。该模型通过5G-Advanced网络整合道路、公交、共享单车等12类数据源,实现从单一路段优化到城市级拥堵根源消解的跨越,试点城市平均车速提升18%。此外,华为发布的“车路云协同2.0”方案,将自动驾驶车辆与路侧设备、云端平台的通信延迟压缩至5毫秒,为L4级自动驾驶商业化铺路。
标准共建:定义全球智慧城市的“通用语言”
会议发布《智能交通互联互通白皮书(2025)》,首次提出“交通数字孪生六维模型”,涵盖空间、设备、能耗、安全、服务、体验六大维度,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标准化框架。同时,中、美、欧三方签署《全球智慧交通数据共享协议》,推动跨境交通数据合规流通,为“一带一路”智慧交通项目提供技术支撑。
实践赋能:从“实验室”到“城市试验田”
在“智慧城市案例工坊”环节,深圳前海展示的“全域拥堵消解平台”成为焦点。该平台通过AI算法预测未来1小时内的潜在堵点,并自动调整信号灯配时、公交发车间隔,使高峰期拥堵持续时间缩短32%。更值得关注的是,会议促成12项产学研合作,包括百度与新加坡陆路交通局共建的“无人驾驶接驳车试点”、阿里云与迪拜道路交通局合作的“城市大脑中东版”等。
当学者们的论文转化为城市道路上的自动驾驶车辆,当实验室的算法成为治理拥堵的“数字利器”,第五届ITS-SC会议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一场推动智慧城市从概念走向现实的“技术革新”。正如国际智能交通联盟主席所言:“智能交通的未来,不在实验室,而在每一公里真实的城市道路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