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教育局正式公布首批基础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试点名单,涵盖20所中小学及3个区域教育联盟。这场以“技术赋能教育公平”为核心的改革,标志着西南地区基础教育正式迈入“AI+”时代。
一、试点核心:从“课堂”到“成长”的全场景覆盖
此次试点聚焦三大方向:
智能课堂:
锦江区某小学引入“AI助教系统”,通过课堂摄像头与语音识别技术,实时分析学生参与度(如发言频率、肢体动作),生成“课堂热力图”辅助教师调整教学节奏;
青羊区试点校使用“虚拟实验平台”,学生可通过AR眼镜完成化学实验操作,系统自动纠正错误步骤并评分。
个性化学习:
龙泉驿区某中学部署“知识图谱学习系统”,基于学生作业与测试数据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数学薄弱生可自动推送同类题型变式训练;
双流区试点校引入“情绪识别系统”,通过学生端平板捕捉微表情,预判学习压力并联动心理教师干预。
教育治理:
温江区构建“区域教育大脑”,整合学籍、课程、师资数据,AI算法自动匹配跨校选修课需求,解决薄弱校艺术课程师资不足问题;
新都区试点“智能巡课系统”,通过图像识别技术监测课堂规范,自动生成教学督导报告。
二、实施路径:政企研三方协同创新
试点采用“教育局统筹+科技企业支撑+高校研究”模式:
技术提供方:科大讯飞、腾讯教育等企业定制开发教育AI产品;
研究支持: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建立“教育AI实验室”,优化算法模型;
师资培训:成都市教科院开设“AI教育应用工作坊”,首批300名教师获“人工智能助教认证”。
三、挑战与展望:技术赋能下的教育公平新解
试点虽取得初期成效(如学生作业正确率提升18%、教师备课时间缩短40%),但仍面临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争议。对此,成都市教育局明确:
所有教育AI产品需通过“教育伦理审查”;
学生数据仅用于教学改进,禁止商业化流通;
建立“人机协同”教学标准,避免技术过度干预教育本质。
这场静默的课堂革新,不仅在重构教学方式,更在探索“技术如何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当AI从“工具”变为“伙伴”,成都试点的价值或许在于:为全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一个兼顾创新与温度的“西南样本”。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