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八月,黔东南的梯田泛起层层金浪,贵州从江县迎来水稻收获季。这片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土地,正以稻鱼鸭共生系统为笔,以侗族千年农耕智慧为墨,在云雾缭绕的青山间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丰收画卷。
梯田上的生态密码:稻鱼鸭共生的千年智慧
在加榜梯田,稻穗低垂的田埂上,游动着身披金甲的鲤鱼,稻丛间偶尔传来鸭群的欢鸣。这种“稻鱼鸭”立体农业模式,是侗族先民留给后世的最珍贵的生态遗产。稻田为鱼鸭提供栖息场所,鱼鸭则以害虫杂草为食,其排泄物又成为稻谷的天然肥料。据从江县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这种模式使水稻亩产提升20%,同时产出优质稻花鱼和生态鸭,形成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链。
香禾糯:一粒米里的文化基因
当收割机在平畴沃野轰鸣时,高增乡的侗寨里,妇女们仍沿用传统手工收割方式,只为保留香禾糯的完整米粒。这种被誉为“糯中之王”的古老品种,米粒硕大如珠,蒸煮时满屋飘香,蛋白质含量高达7.8%。在托里侗寨的新米节上,长者将新米、鱼、鸭供奉于鼓楼神龛,青年们吹奏芦笙,跳起多耶舞,用最原始的方式感恩自然馈赠。
禾晾架上的丰收经济学
走进占里村,千余架木制禾晾沿着山势排列,金黄的稻穗在秋风中摇曳,形成震撼的“晒秋”景观。这种传统晾晒方式不仅利于储藏,更成为吸引游客的“活态文化展”。据统计,2025年新米节期间,从江县共接待游客12万人次,带动民宿、餐饮等产业增收800余万元。村民吴永福家的禾晾架前,游客们举着手机拍摄,他笑着介绍:“这架禾晾用了三十年,现在成了‘网红打卡点’。”
从田间到餐桌:一粒米的现代蜕变
在湾里村的现代化加工厂,刚收割的稻谷经过低温烘干、智能筛选,变成真空包装的香禾糯。通过电商平台,这些米粒正走向全国餐桌。但更令人欣喜的是传统技艺的传承:90后返乡青年潘银花创立的“侗乡米坊”,将古法石磨磨米工艺与直播带货结合,单场直播卖出3000单,让“老味道”焕发新活力。
当最后一捆稻谷归仓,侗寨的鼓楼里又响起了悠扬的大歌。从江的丰收,不仅是稻谷满仓的喜悦,更是生态智慧与现代文明的和鸣。在这片梯田上,每一粒米都承载着千年农耕的密码,每一缕稻香都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主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