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6日,我国航天科技集团正式宣布,新一代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长征十二号甲(以下简称“长十二甲”)计划于2025年底完成首飞。这款搭载商业发动机的火箭,不仅标志着我国在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更以“国 家队+商业航天”的协同模式,为全球航天发射市场注入新活力。
技术突破:液氧甲烷+可回收设计,重新定义火箭经济性
长十二甲火箭直径3.8米,采用液氧甲烷推进剂,一级并联七台安徽九州云箭研制的“龙云”发动机。这款发动机具备多次启动、可回收、大推力等特性,单模块地面推力达676kN,真空推力704kN,支持单次任务中≥3次点火,重复使用次数≥50次。更值得关注的是,其采用铝锂合金贮箱,在减轻结构重量的同时提升耐腐蚀性,为火箭一级的垂直起降回收提供了材料基础。
实验室数据显示,长十二甲近地轨道(LEO)运力不小于12吨,运载系数2.77%。尽管与SpaceX猎鹰9号(LEO运力22.8吨,运载系数4.15%)存在差距,但作为初始型号,其未来改进型有望通过并联更多发动机或优化结构设计,进一步提升性能。
创新模式:商业发动机首次进入国 家队,推动航天市场化
长十二甲的最大亮点在于“龙云”发动机的商业属性。这是我国首款由民营企业(安徽九州云箭)研制并进入国 家队型号配套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标志着“国 家队+商业航天”合作模式的成熟。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发动机成本较传统型号降低约30%,同时缩短了研制周期。
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技术迭代速度,更推动了航天发射服务的市场化。据测算,长十二甲单次发射成本可控制在5000万美元以内,较猎鹰9号的6200万美元更具价格优势,有望吸引更多国际商业卫星订单。
行业影响:从“国 家工程”到“全球服务”,重塑航天发射格局
长十二甲的首飞,对我国航天战略具有双重意义:
技术自主化:突破可重复使用火箭关键技术,如垂直起降、多次点火等,为未来月球基地建设、深空探测提供低成本运输方案;
市场全球化:通过高性价比服务,争夺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份额,打破SpaceX的垄断地位。
此外,长十二甲的铝锂合金贮箱、液氧甲烷推进剂等技术,也可应用于未来载人登月、空间站物资补给等任务,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跨越。
未来挑战:首飞验证与规模化应用的双重考验
尽管长十二甲技术参数亮眼,但其首飞仍需验证两大核心问题:
可靠性:商业发动机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需通过实际发射数据验证;
回收效率:一级火箭的垂直起降精度、着陆缓冲技术,需在多次任务中优化。
结语:长征十二号甲火箭的首飞,不仅是一款产品的亮相,更是我国航天创新模式的里程碑。当商业发动机遇见可重复使用技术,当国 家队资源与民营创新融合,我国正以“开放、协作、高效”的姿态,重新定义全球航天发射的规则与边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