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重构产业格局的2025年,两个聚焦“AI人才”的联盟——“AI应用创新人才联盟”与“科技金融人才联盟”——在杭州第二届京浙英才百人会上正式成立。这一动作不仅标志着我国AI人才培养进入政产学研用金服深度融合的新阶段,更揭示了人工智能产业化进程中“人才断层”的破解密码。
一、联盟成立背景:破解AI产业化的人才困局
当前,全球AI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应用,但产业实践中的矛盾日益凸显:长三角AI复合型人才缺口达7.8万人,尖端实验室成果转化率不足30%,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成本偏高。中 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杨东教授以涉外法律人才为例,指出既懂法律、外语又具备AI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全国1.2万名涉外律师远不能满足国 家战略需求。
在此背景下,两个联盟的成立被赋予特殊使命:通过市场化机制整合资源,突破传统人才培养的“单点突破”模式,构建覆盖“技术-场景-资本”的全要素链条。
二、联盟架构解析:政产学研用金服的深度融合
1. AI应用创新人才联盟:技术落地的“人才孵化器”
牵头方:北京厚笃科技有限公司(秘书长单位),其技术团队源自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专注国产大数据基础软件研发,产品体系涵盖大数据处理引擎、AI统一编译技术等。
目标:培养掌握AI核心技术、具备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市场对不同层次AI人才的需求。
案例:通过“AI应用难点痛点破解行动计划”,联盟已整合36家单位(京浙各半),成员单位超50家,涵盖人工智能企业、研发平台及人才服务机构。
2. 科技金融人才联盟:资本赋能的“人才加速器”
牵头方:北京金木资本(秘书长单位),以“技术-资本-产业-地方经济”共振为愿景,专注政策适配与产能落地。
目标:引导金融资源支持科技人才,推动AI技术资本化与产业化。
案例:联合杭州未来科技城启动“AI应用创新创业金融支持行动计划”,构建“人才+资本+场景”闭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三、跨联盟合作:构建“人才+技术+场景+资本”生态闭环
两个联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杭州未来科技城建立跨联盟合作机制,形成“人才+技术+场景+资本+园区”的产业闭环:
AI应用创新人才联盟负责“人才+技术”端,提供AI核心技术培训与实践机会;
科技金融人才联盟负责“人才+资本”端,为科技人才提供金融支持;
杭州未来科技城负责“人才+场景”端,提供AI细分领域的落地场景,如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
这种模式已在部分领域取得突破:北京厚笃与某航空发动机厂商合作,通过AI视觉系统将质检效率提升10倍;金木资本支持的某机器人企业,采用深度强化学习技术,使截瘫患者自然行走步态与健康人相似度达92%。
四、深意解读:AI产业升级的“人才引擎”
1. 破解“技术-场景-资本”三重断层
传统AI应用常因技术、场景、资本脱节而失败。两个联盟通过整合资源,使算法模型与实体经济深度耦合。例如,某汽车零部件厂商通过联盟引入RPA与AI视觉检测系统,释放20%人力用于研发,年新增专利数增长40%。
2. 推动“教育链-技术链-人才链”三链融合
联盟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前沿课程与实训基地。如扬州大学与小云智能科技共建“AI+产教融合”大模型,年输送高技能人才超2000名,标注效率提升30%,企业人力成本降低20%。
3. 构建中 国式AI人才标准与生态
联盟通过“AI应用创新创业金融支持行动计划”等公益行动,推动技术标准制定与生态共建。例如,某政务平台通过联盟引入深度求索大模型,实现民生服务智能化,使市民平均等待时间从15分钟压缩至30秒。
五、未来展望:从“人才协同”到“产业共振”
两个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我国AI人才培养进入“体系化作战”阶段。未来,随着跨联盟合作深化,预计将形成以下趋势:
技术层面:AI与大模型、生成式技术融合,推动产业智能升级;
产业层面:AI与医疗、金融、制造等领域深度融合,催生大量应用创新;
生态层面:通过“技术出海”接轨国际,如生成式AI学术联盟已开始推动技术全球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